2022年中国持枪、爆炸犯罪发案数量同比下降21%、19%******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郭超凯)记者18日从中国公安部获悉,2022年全国持枪、爆炸犯罪发案数量同比下降21%、19%,中国是世界上枪爆暴力犯罪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管严控枪爆物品,严打严治枪爆违法犯罪,取得明显成效。警方全年共破获枪爆案件2.5万起,排查枪爆从业单位1.8万家,发现整改安全隐患2.3万处;根据民众举报线索查破案件760余起,兑现奖励90余万元(人民币)。
公安部始终高度重视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工作,制定下发专项工作方案,派出10个督察组对各地开展督导检查,以超常举措、最大力度推进专项行动。
各地公安机关按照统一部署,始终保持对枪爆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强化收缴管控,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公务用枪、民用枪支、民爆物品安全大检查,全力消除涉枪涉爆安全风险。
同时,警方持续加强互联网安全监管执法工作,督促互联网平台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有效防止相关违法信息传播蔓延;强化重点治理,挂牌整治涉枪涉爆重点地区,部署重点区域联合打击整治,推动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切实铲除安全隐患;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深入解读法律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营造严管严控枪爆物品良好社会氛围。(完)
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司法防线******
□ 林楠特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非法收集、滥用、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尤其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日趋高发,给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不小挑战。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35批共4件指导性案例,均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刑事案例,涉及人脸识别信息、居民身份证信息、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手机验证码等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范围、性质。
个人信息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安全感。近年来,我国不断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环节发力,为个人信息安全织密防护网。刑法特别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严惩伸向公民个人信息的黑手提供了有力武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
当前,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已不仅仅包括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地址等,还扩展到手机通讯录、短信、网络账号及密码、购物记录、出行记录等,而法律本身具有原则性、概括性和滞后性特征。面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种类多样化,如何认定相关行为的性质、如何准确定罪量刑,既关系到法律的正确适用,也关系到公平正义的实现,更考验着司法机关的智慧。
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类案裁判规则,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如认定了人脸信息属于刑法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居民身份证信息整体均系敏感信息;将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验证码及对应手机号码出售给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等等。这些指导案例,既是司法机关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真实写照,也是生动的普法教材。
个人信息保护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期待司法机关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加大对相关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加强执法司法协作,更好顺应形势、用活法律,有力维护人民群众个人信息安全以及财产、人身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数字社会中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实现与保护。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