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探路智慧畜牧养殖******
一大早,辽宁省庄河市栗子房镇兴隆村养牛大户孙朋就通过手机上的程序查看肉牛的健康信息,“我养的156头肉牛的右耳都统一佩戴电子耳标,上面还印着二维码。”
“20岁的时候就想着走出农村去城市打拼。”36岁的孙朋曾在大连的电子企业工作多年,“这些年,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好,心里就有了回乡创业的火苗。”2015年,回乡的孙朋办起了肉牛养殖场。
经过几年的摸索,孙朋逐渐成了养牛的行家里手,“前几年,我养殖的规模没超过100头,但从去年开始,我盘算着扩大养殖规模,大干一场。”孙朋投资150多万元新建了可饲养200头肉牛的现代化养殖场,“新建养牛场花光了积蓄,才发现自己没留足购买牛犊等周转资金。”
“咱没有商品房和门市房等抵押物,没法从银行抵押贷款。”孙朋一度愁眉不展。中国农业银行大连庄河支行客户经理石凤天在例行走访中了解到孙朋的资金需求,“‘智慧畜牧贷’是农行的创新产品,以牲畜为抵押物,通过为牲畜佩戴电子耳标,既实现对抵押物的实时跟踪,也为养殖户提供了对牲畜测温等监测手段。”
“仅用10天,3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孙朋说,他用贷款资金购置了几十头牛犊,“在养殖场育肥饲养1年就能出栏,每头肉牛能赚5000元左右。”
1000多平方米的钢架养殖场内,孙朋的父亲孙广明正顺次添加草料,156头肉牛悠然地嚼食草料,“耳标就是牛的‘身份证’,可以记录肉牛的运动、体温等数据,数据会实时传到网上。”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询肉牛的数据,比如肉牛的体温突然发生变化,说明可能生病了,这样就能立即诊治。”尝到“智慧畜牧”甜头的孙朋信心满满,“我准备再购进四五十头牛犊,一点点积累,将来我要当庄河最大的肉牛养殖户。”(经济参考报记者 蔡拥军 郭翔)
(新春走基层)浙江优化国际航行船舶入境查验 中国籍船员回家过年******
中新网杭州1月18日电(郭其钰)临近春节,在宁波舟山港(宁波)梅山码头、(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惠群码头等浙江多个国际船舶停靠码头,许多中国籍船员纷纷选择换班下船,回家过一个团圆年。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受船舶航行周期和疫情防控政策影响,许多船员已在国际航行船舶上工作长达一两年,没有下船回家。今年春节是中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首个春节。
边检民警与船员一起写福迎新春。 胡嘉捷 摄日前,新加坡籍国际集装箱运输船“长茂”轮缓缓停靠梅山码头,在船上实习的“00后”船员王家豪、陈凯迫不及待收拾好行李走下吊梯。宁波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综合执勤八队的民警已在吊梯口处等待,第一时间为两名船员办理离轮入境检查并送上新春祝福,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人证核查和行李物品检查等出入境边防检查手续。
“我们是去年7月份从青岛登轮工作的,已经半年多没有回家,此次离轮主要是想赶在除夕前回河南老家过年。”王家豪表示。
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各海港口岸海员换班勤务开展,边检部门加强与海港口岸单位信息沟通,简化预约程序、优化现场查验步骤,全力保障国际航行船舶海员换班通道,确保海员换班随到随办、即办即走,缩短了海员离船入境查验时间,也方便了船舶代理、海员接待等企业业务运转。
据了解,“乙类乙管”后,浙江已完成100多名海员换班勤务。与此同时,对于更多无法下船回家的船员,浙江边检部门主动送“福”上船,与中外船员一起迎新春。
边检民警与船员一起写福迎新春。 胡嘉捷 摄日前,宁波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八队民警带着提前准备好的中国结,登上靠泊在梅山国际集装箱码头4号泊位的“长顶”轮,该轮由马来西亚入境中国并前往新加坡,轮上有13名中国籍船员,因为工作原因他们无法回家与家人共度新春。
在船上,边检民警与船员们一起贴春联、挂装饰,船长曾宪志和台湾船员陈柏皓等拿起毛笔现场写“福”,浓浓的“年”味溢满了船舱。
“长期海外漂泊再加上疫情影响,船上的年味难免淡化,大家一起迎新春也可以一解我们的思乡之情。”曾宪志说。(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